第十二届美术史学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10:06  消息来源:

2018年10月13日到14日,第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bob半岛在线登录大礼堂隆重召开。共有34位发言人、7位主持人及20位评委围绕美术史论研究的四大板块、七个专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为参会人员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13日上午10点整,年会进入第一场研讨,本场专题为卷轴画研究。本场研讨会分别由辽宁省博物馆董宝厚、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陈思、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明、海军军医大学王德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杨娜依次进行发言,由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主持,由华东师范大学顾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张长虹、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担任本场评议人。


68F2

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


65FA

辽宁省博物馆董宝厚


董宝厚的发言题目是《马和之<毛诗七月图>与诗经诂训传》,从经传与图像表现的关系入手,通过比较进而揭示美术与经学之间的关系,这既有对艺术史问题的新认识,也有对经学史的补充。


7D75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陈思


陈思的发言题目是《名权归属与艺术自觉 ——北宋绘画款题的文化意义》,围绕北宋绘画的名款,钤印,题跋进行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画上题跋除了配文说明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画家借诗文内容表达志趣和抒发胸臆,标志着绘画功能进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阶段。


7F7F

海军军医大学王德彦


王德彦发言的题目是:《<女史箴图>中“武士”所射对象之蠡见——“道罔隆而不杀……”诗意图再探讨》,提出《女史箴图》中的“此‘虎’非虎”和“所射非雉”的观点,认为此段诗意图是来自神话,暗合“后羿射日”之意,是魏晋时期抽象思辨玄学在绘画中的视觉体现。


856B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明


李明的发言题目是《吴彬赴蜀与晚明巴蜀山水题材绘画》,从文献和图像分析入手对吴彬赴蜀时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再讨论,认为晚明画坛兴起的这股巴蜀山水题材绘画风潮,可以视为画家试图通过远赴四川“外师造化”的一种努力。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杨娜


杨娜的发言题目是《王维<辋川图>的释读和启示》,《辋川图》真迹虽然不存于世,但是王维的《辋川集》和相关的唐宋史料被保存下来了,发言对《辋川图》真迹的绘制时间、地点、消失时间、作品的图像风格及创作思维进行了推测。




第一场 卷轴画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张长虹


评议人张长虹点评董宝厚的发言《马和之<毛诗七月图>与诗经诂训传》:对作者论述整体认可,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改进。一是文中只有对于图像与诗经文本关系的对照,而缺少图像与对题的对照;二是文中所提及的当时士大夫对《毛传》、《郑笺》的主流观念,没有进行具体阐释。


华东师范大学顾平

评议人顾平点评陈思的发言《名权归属与艺术自觉 ——北宋绘画款题的文化意义》:认为作者对绘画题款资料的掌握比较全面,但仍有些许不足,一是作者对文化意义和艺术自觉的讨论不够充分;二是建议作者未来可以加强探究书法与绘画题款的关系、绘画构图和款题关系以及画面内外款题区别。

评议人黄小峰点评王德彦的发言《<女史箴图>中“武士”所射对象之蠡见——“道罔隆而不杀……”诗意图再探讨》 :赞许作者所提出的对《女史箴图》武士所射之物的新颖认识,但认为作者在图像的细读中仍存有问题,一是认为作者对图像的阐释缺乏系统性;二是认为作者不应只关注“老虎”图像自身,更应该联系周围的图像进行分析,要充分理清图像逻辑,进而推动对图像的进一步阐释。

评议人张长虹点评李明的发言《吴彬赴蜀与晚明巴蜀山水题材绘画》:认同作者对吴彬以及巴蜀山水绘画的材料积累,但是认为作者不仅要从地理意义上来讲巴蜀山水,更要从文化意义上来谈巴蜀山水,要跳出地理范围的限制。

评议人顾平点评杨娜的发言《王维<辋川图>的释读和启示》:认同作者对材料的积累,赞许通过不同时代图像比对为《辋川图》真迹图像进行还原的研究方法,但是认为要在推动对《辋川集》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历代《辋川图》图像本身的研究,即回归到对画面图像本身的研究。

13日下午2点整,年会进入第二场研讨,本场专题为墓葬美术。本场研讨会分别由太原师范学院张清文、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庄家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刘晓达、bob半岛在线登录焦琳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夏天依次进行发言,由西安美术学院赵农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贺西林、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担任本场评议人。


西安美术学院赵农


太原师范学院张清文


张清文的发言题目是《霍去病墓及石像群建造功用新考》,对于学者们所公认的霍去病墓的封土是为了纪念旌功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 “冢形象祁连山”应该是为了厌胜匈奴之用。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庄家会


庄家会的发言题目是《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的再思考》,就人们对《马踏匈奴》石雕已有的认识提出了四点质疑:第一,该石雕的位置尚不确定;第二,匈奴的眼睛并非“大而圆睁”,有学者将其解读为萨满信仰或者马术表演;第三,在形式上,风格与其他同期雕塑不同;第四,在造型来源方面,该雕塑与巴比伦的《巴沙尔德狮像》和草原文化的《大夏马》十分相近。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刘晓达


刘晓达的发言题目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由考古出土遗存略谈秦汉美术中的山水图像》,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作者认为秦汉时代器物中的山水图像与秦汉时期的地理大发现和升仙观念相关,博山炉即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域外仙界景观的想象;其次,从秦始皇建造兰池宫开始就尝试运用缩微景观的方法表现山水空间,汉武帝时代的上林苑也同样是对帝国边域与域外世界的缩微化表现,这种表现观念也逐渐蔓延至民间;最后,在墓葬中,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景象也是一种缩微化的象征性景观设计,它暗含着秦始皇的灵魂寓居地下时仍可以“兼并天下”。同时,作者也指出对山水景观的表现也广泛见诸于汉代壁画墓、画像砖墓与画像石墓中。虽然在秦汉时代山水画还未正式出现,但有关的技术、空间、题材、形式、观念等诸多要素却已在缓慢孕育之中。


bob半岛在线登录焦琳


焦琳的发言题目是《转身——中国5—6世纪的一场图像变革》,认为出现北魏永宁寺塔中背影雕塑的意义在于强调唯一中心的形式,体现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另外,关于“转身”的技术实现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未来关于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图像将是继续探讨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夏天


夏天的发言题目是《格套与定制——由平陌宋墓“女子读写图”说起》,该报告首先对“女子读写图”中读写内容进行推断,读写内容可能为佛经。其次,通过与同时期位置相近的六个墓葬形式的对比认为当时造墓具有固定的模式,即格套。但是由于经费限制、出资人的特殊要求,墓室壁画呈现不同的面貌,即称之为定制。




第二场 墓葬美术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中央美术学院贺西林


评议人贺西林点评张清文的发言《霍去病及石像群建造功用新考》:发言人就相关问题的学术史梳理比较充分,提出“厌胜”说,观点新颖独特。但分析论证牵强,尚不足令人信服。

评议人贺西林点评庄家会的发言《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的再思考》:发言人掌握材料全面,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报告初步分析讨论了《马踏匈奴》石雕的位置、造型样式、艺术渊源等,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论,对后续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


评议人倪志云点评刘晓达的发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由考古出土遗存略谈秦汉美术中的山水图像》:美术史对于山水画开端的研究一般都是以六朝画论文献记载和展子虔《游春图》为开始。这篇文章则提出从更早的秦汉考古发现中探寻人造山水景象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提两点供文章修订时参考的意见:一是主题词用“山水图像”的准确性问题,文章列举的多数例证不是平面图像性质的,而是立体的。是不是用“山水景象”更贴切?二是文章称引古籍文献很不一致的问题。前辈学者如陈寅恪等,一般都是直接称引到卷数不另加注。现在一般要求注明版本和页码,文章中就不必说到卷数,更无需说篇次,但要统一称引方式,以引书名和篇名为好。


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


评议人李清泉点评焦琳的发言《转身——中国5—6世纪的一场图像变革》:回归到“第一现场”紧扣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人的报告以分析视觉材料的方法将我们带入到画面本体,这是一种特别的眼光。将艺术品拉到宗教性空间场域中探讨仪式问题,是思维上向专门化的一种推进,是对思维的丰富。另外应该对命题进行斟酌,是“转身”还是“背身”需要概念的界定。是唯一中心还是多中心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评议人李清泉点评夏天的发言《格套与定制——由平陌宋墓“女子读写图”说起》:《格套与定制》这个题目与这些地区相似性很高的墓葬情况很有契合度。提出“女子读写”的这个问题,是宋代社会生活史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在宋代墓葬中是不多见的题材,因此这个选题需要个人的敏感性。关于女子读写教育问题从唐代就已经开始,因此篇幅应该缩减。“女子读写”属于定制,与题目中的格套不相吻合。

13日下午4点整,年会进入第三场研讨,本场专题为宗教美术。本场研讨会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于博、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陈磊、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叶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陆骐、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赵伟依次进行发言,由中央美术学院郑岩主持,复旦大学李星明、浙江大学谢继胜、四川美术学院秦臻担任本场评议人。


中央美术学院郑岩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于博


于博的发言题目是《关于辽代佛塔藏舍利文物遗存的观察与思考》,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辽代佛教的舍利瘞埋制度,着眼于对辽代佛塔及出土文物的整体考量,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对辽代盛行的舍利信仰作重点讨论,兼及对辽代佛教图像配置的探讨。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陈磊


陈磊的发言题目是《论陕西彬县大佛寺2号窟开凿于隋代》,他指出:2号窟中菩萨造像具有隋代造像艺术的特色,应开凿于隋代。


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叶潜


叶潜的发言题目是《两宋时期蜀地“拈花微笑”样式造像试析》,指出两宋“拈花微笑”造像样式的产生,在宗教学上与两宋时蜀地禅宗兴盛之景况相切合;在图像学上,则是从流行的“传法”样式中找到了营养。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陆骐


陆骐的发言题目是《“散播”恩泽:辽代庆州白塔的自动机制(1047-1049年)》,她以辽代庆州白塔进行个案研究,探索被称为辽塔“自动机制”的问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这种机制中人和塔的关系上。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赵伟


赵伟的发言题目是《永乐宫重阳殿地狱榜题探源》,通过对重阳殿地狱图像榜题来源的释读,探讨全真教地狱信仰的构成脉络,并试图解决重阳殿壁画的构制时间问题。




第三场 宗教美术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浙江大学谢继胜


评议人谢继胜点评于博的发言《关于辽代佛塔藏舍利文物遗存的观察与思考》:认为其应进一步探究经幢的寓意与大塔的关系。


复旦大学李星明


评议人李星明点评陈磊的发言《论陕西彬县大佛寺2号窟开凿于隋代》:认为对陕西彬县大佛寺的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并且研究深入具体,但是对陕西彬县大佛寺洞窟形制的论述过于概括,其每个洞的形制与构造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建议其再进一步做详细勘察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秦臻


评议人谢继胜点评叶潜的发言《两宋时期蜀地“拈花微笑”样式造像试析》:认为其切入点很好,建议应该理清该造像与大量出现的释迦牟尼像之间的关系。秦臻补充评议:认为把这七尊造像系统地定名为“拈花微笑”样式,有待进一步商榷,从其造像看,有可能是供养人,或者是建造者,应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每一尊造像的形象有利于理清其渊源和意义。

评议人谢继胜点评陆骐的发言《“散播”恩泽:辽代庆州白塔的自动机制(1047-1049年)》:认为其分析有独到之处,理论框架完整有序,但是所有佛塔都有散播恩泽的作用,具体到庆州白塔它自身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它的自动机制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评议人李星明点评赵伟的发言《永乐宫重阳殿地狱榜题探源》:认为其从图像、榜题、道教地域性等着手对重阳宫地狱榜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指出,重阳殿作为王重阳度化弟子的场所,本应王重阳是主角,其中为何多次出现马丹阳夫妇的图像,笔者应给予进一步的考究。重阳殿壁画的完成时间也有待商榷,需要更多的材料给予佐证。

14日上午8点30分,年会进入第四场研讨,本场专题为近现代美术史。本场研讨会分别由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司开国、中央美术学院于帆、宁波财经学院张杰、中国国家画院董雷和独立学者孙元依次进行发言,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郭亮主持,由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天津美术学院刘永胜,广西艺术学院李永强担任本场评议人。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郭亮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司开国


司开国的发言题目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美术展览活动》,从鲁艺成立到1942年5月这一时期,鲁艺专业美术活动十分丰富,举办过11场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美术展览会,而1942年6月至1945年9月,延安鲁艺专门美术展览活动相对较少。


中央美术学院于帆


于帆的发言题目是《革命的未来时态——新中国美术图像中的历史观与时间感》,他讨论的是:在新中国美术图像的创作中,历史观和时间感如何介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和观看之中,革命理念以及与其相关的革命话语又如何通过时间逻辑将其自身编写进美术作品的图像之中。


宁波财经学院张杰


张杰的发言题目是《红卫兵美术的图像学研究》,红卫兵美术是一段被“遗漏”的美术史,在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粗陋的表现中深隐着政治性、大众化、宗教性的丰富蕴涵,并持续对当代美术产生或隐或现的影响。红卫兵美术自身的艺术价值并不等同于对红卫兵美术运动研究的价值。


中国国家画院二级美术师董雷


董雷的发言题目是《主流价值观的回归与重建——新现实主义美术的当代叙事》,讨论现实主义美术由隐入显的表现,重建现实主义美术当代性的意义,认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新现实主义美术的当代实践和现实主义美术重回主流是美术发展之必然。


独立学者孙元


孙元的发言题目是《1924—1931 奉天现代美术之一瞥》,奉天现代美术活动大体可分为“草创”、“维系与发展”、“繁荣”和“尾声”四个阶段。发言人认为奉天美术应该被重视起来。




第四场 近现代美术史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广西艺术学院李永强


评议人李永强点评孙元的发言《1924—1931 奉天现代美术之一瞥》:认为文章内容与题目不符,题目是整个奉天的现代美术,而内容只有奉天美术研究社的历史,仅仅是对奉天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奉天美术研究社做了梳理。但文章提供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给我们也提出了关于奉天现代美术研究的新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


评议人李公明点评司开国的发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美术展览活动》:认为讨论有意义,针对性较强,但是应该加强材料方面的收集。

评议人李公明点评于帆的发言《革命的未来时态——新中国美术图像中的历史观与时间感》:认为题目有难度,理论性和对题材广泛性的把握都对演讲者有一定的挑战。应该谨慎应用别人言论。应该注意时间节点。


天津美术学院刘永胜


评议人刘永胜点评张杰的发言《红卫兵美术的图像学研究》:对其所做细致的工作表示感谢,并提出建议:一是应该增加对红卫兵美术分期的介绍;二是红卫兵美术第二阶段是否成立需要探讨。

评议人刘永胜点评董雷的发言《主流价值观的回归与重建——新现实主义美术的当代叙事》:认为其对现实主义原则的认识,应该做出更对应的判断。

14日上午10点30分,年会进入第五场研讨,本场专题为外国美术史。本场研讨会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穆宏燕、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吴映玟、天津美术学院杨冰莹、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张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清依次进行发言,由中央美术学院李军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陈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敢、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担任本场评议人。


中央美术学院李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穆宏燕


穆宏燕的发言题目是《“蒙古大<列王纪>”:波斯细密画走向成熟之作》,波斯细密画在东西方强劲的影响下在绘画构图、用笔等方面体现出拜占庭和中国元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在装饰性、对称性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波斯细密画才意味着波斯艺术走向成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吴映玟


吴映玟的发言题目是《晚年郑鄯与<退尤二先生真迹帖>》,郑鄯是朝鲜末期真景时代的集大成者。郑鄯《退尤二先生真迹帖》的四幅图是为了证明其外祖将《晦庵书节要序》传于自己这个外姓的合理性。


天津美术学院杨冰莹


杨冰莹的发言题目是《舞台上的贺拉斯——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与18世纪晚期法国的戏剧改革》,达维特从小受到戏剧的熏陶并与戏剧演员交往密切。达维特创作该作品时,剧院曾上演剧目《贺拉斯》,可以猜测戏剧对达维特的启发。18世纪剧院在灯光设施、座位、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的特点都体现在了作品中,比如光线固定,多视角等。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张璞


张璞的发言题目是《时代的面孔——早期文艺复兴佛罗伦萨女性侧面肖像画研究》,佛罗伦萨早期的侧面肖像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且衣着华丽,有平面性、装饰性特征。发言人认为此类作品大多是围绕婚姻事件展开的,主要功能是纪念和宣扬权利,并从家族利益、男权注视下的女德、艺术市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清


黄河清的发言题目是《拉斐尔<雅典学院>名称之质疑,及由此引发的追问》:认为《雅典学院》的确切名称应为《教义的辩论》,应该是在1695年被更名的。因为希腊和雅典的概念是在1675年“发现”的。发言人认为我们应该对西方艺术史也进行疑古的工作,探讨作为古代先进文明的中国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第五场 外国美术史研究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清华大学张敢


评议人张敢点评穆宏燕的发言《“蒙古大<列王纪>”:波斯细密画走向成熟之作》:中国对波斯等中亚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本报告应补充一些美术史角度的例子,13、14世纪正值中国元代时期,当时的绘画对波斯艺术具体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而波斯又保留什么特性,都需要更为恰当的例子进行说明。

评议人张敢点评吴映玟的发言《晚年郑鄯与<退尤二先生真迹帖>》:该报告所讨论的问题是艺术家的身份问题,仍属于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应该是艺术家的个人性格。

评议人张敢点评杨冰莹的发言《舞台上的贺拉斯——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与18世纪晚期法国的戏剧改革》:以舞台剧的角度探讨古典绘画对我们如今的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戏剧可能为艺术家带来灵感上的启发,但是要联系该作品与新古典主义思想的渊源,另外关于多透视的问题可能是多灭点的透视原理。


上海大学陈平


评议人陈平点评张璞的发言《时代的面孔——早期文艺复新佛罗伦萨女性侧面肖像研究》:论文话题很有意义,提出以下问题供作者参考。作者所述早期文艺复兴肖像画的存世数量存疑,因为所引用的材料年代久远。全侧面平视的视角同时存在于男性与女性肖像中,因此用性道德观和权力理论来解释女性全侧面肖像有些牵强,这种新的概念化会阻碍我们对作品背后更为复杂微妙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探讨。


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


评议人常宁生点评黄河清的发言《拉斐尔<雅典学院>名称之质疑,以及由此引发的追问》:学院的概念是15、16世纪才产生的,因此对《雅典学院》名称的质疑有理有据。对于经典作品的变革是一个新的讨论角度。


14日下午2点整,年会进入第六场研讨,本场专题为中外美术交流史。本场研讨会分别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耿钧、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郭亮、广州美术学院陈婧莎、bob半岛在线登录李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于薇依次进行发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王镛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清、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玉芳担任本场评议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王镛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耿钧


耿钧的发言题目是《成为中国符号:16至19世纪宝塔在欧洲的接受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宝塔成为中国的符号代表,还是宝塔在欧洲的形象与意义的生成都离不开欧洲受众的建构,且被赋予了诸多全新的意义。宝塔作为他者的中国符号,参与了18世纪中期欧洲建构世界性、国际化视野的进程以及19世纪欧洲建构“欧洲中心主义”的整个过程。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郭亮

郭亮的发言题目是《图像中的硝烟——中法海战的绘者与近代中国的沿海观》,他指出1850年,法国制图大师勒瓦瑟绘制了精美的亚洲地图,但34年后图中区域淹没在战争硝烟中。制图师记录了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战事,这些特殊的图像成为解读近代中外历史的生动文献。


广州美术学院陈婧莎


陈婧莎的发言题目是《18世纪朝鲜文献中的《<清明上河图>》,她指出留存至今的18世纪朝鲜汉文文献中,有多条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记载。本文基于这些文献材料,探讨明清版本《清明上河图》东传朝鲜的事实及路径;讨论在特定时代情境下朝鲜上层社会对其看法和态度;并思考其中可能包含的文化意义。


bob半岛在线登录李程


李程的发言题目是《古印度那伽形象南传中国研究》,他认为那伽形象最早有记载是在公元484年的“那伽仙献贡”,而中国目前最早有关龙王具体形象的记载,与印度那伽形象具有一致性。人们对佛经中“龙王”有多元化阐释,但只在上流阶层有体现,在民间将印度那伽的人格化倾向与中国龙构建起二位一体的体系,并在印度那伽与水域关系影响下,龙王成为水域主宰。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于薇


于薇的发言题目是《作为符号的宝塔纹样——南北朝时期阿育王舍利的“被发现”》,从历史与美术史双重角度观察,来说明5到6世纪阿育王舍利的显现及宝塔纹的骤然流行,不只是地区间佛教信仰或艺术风格的流播结果,更可能与南北方政权对作为政治及宗教权威象征之物佛教舍利的争夺有关。


第六场 中外美术交流史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清


评议人黄河清点评耿钧的发言《成为中国符号:16至19世纪宝塔在欧洲的接受研究》:指出其资料准备充分,但是需要强调一下中国宝塔在什么背景下传入欧洲,这个背景是当时整个欧洲都崇拜中国。建议其在本篇文章中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再给予充分强调。

评议人黄河清点评郭亮的发言《图像中的硝烟——中法海战的绘者与近代中国的沿海观》:其资料详实,且对大量测绘图有深入研究。近代中国在军事绘图上的确落后,但中国是地理绘图的大国。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图是中国西汉天水放马滩地图,后来宋代就有极其“现代”的计里画方(比如一寸抵100里画方格)的地图。传说中是利马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1524年才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西方人,是不可能1577年(利马窦东行)就能绘出这样详尽的地图。只有中国人(约200年前郑和下西洋)才能绘制这样的世界地图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玉芳


评议人王玉芳点评陈婧莎的发言《18世纪朝鲜文献中的〈清明上河图〉》:其文章以小见大,考察详细,知识面广。但《清明上河图》五个流传的卷本对朝鲜的艺术创作、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影响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且明清时期《清明上河图》在朝鲜和日本都有大量的流传,可以考察其在二者间流传有何不同。目前《清明上河图》在朝鲜的流传仍相当广泛,从十八世纪到目前,朝鲜《清明上河图》的流传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评议人王镛点评李程的发言《古印度那伽形象南传中国研究》:观点新颖值得肯定,但指出在印度只有蛇没有龙,翻译成“那伽”,印度的蛇和中国的龙的交汇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希望能够进一步把印度蛇神崇拜和中国的龙图腾关系继续深入研究。

王镛点评于薇的发言《作为符号的宝塔纹样——南北朝时期阿育王舍利的“被发现”》:首先对其文章的完整度,清晰的逻辑思维提出肯定,只是有一些细节需要推敲,比如译名需要进一步规范。

14日下午4点05分,年会进入第七场研讨,本场专题为美术理论与方法研究专题。本场研讨会分别由中央美术学院于洋、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黄燕、bob半岛在线登录钟国胜、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张自然依次进行发言,由中国美术学院的张坚主持,由东南大学汪小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韩刚担任本场评议人。


中国美术学院张坚


中央美术学院于洋


于洋的发言题目是《带着温度的近距离美术史叙事—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与研究方法论三题》,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和研究方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发问及探讨研究,认为要从具体史料出发,有据可依的深掘社会文化动因,运用整体性的眼光对待美术史的写作与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黄燕


黄燕的发言题目是《里帕<图像学>的寓意资源》,通过借助“Fortuna”(机运)等拟人形象范例,对《图像学》早期版本进行了文本辨析,并依据西方学界部分研究成果,努力呈现里帕编著《图像学》所借鉴的各类文学性和图像性资料来源。


bob半岛在线登录钟国胜


钟国胜的发言题目是《从绘画程式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认为应基于中国美术史自身特性的“程式”来解释说明中国美术史的独特性。对中国美术史问题的观察与研究及对现实问题的联系思考,应该更多地从中国美术的本体出发,从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与表现形态上来理解。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张自然


张自然的发言题目是《北宋国子监画学罢并考论》,文献所载大观以前画学的“罢”与“复”,是指校舍的修建或修整。大观四年,将学生并入翰林图画局,是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而进行的机构合并与职事人员裁减,但画学的教学和管理仍在继续,而且保留了学官之称。




第七场 美术理论与方法研究专题评议现场


演讲结束,几位评委对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东南大学汪小洋


评议人汪小洋点评于洋的发言《带着温度的近距离美术史叙事—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与研究方法论三题》:对他从具体史料出发做到有据可依的美术史研究方式表示肯定,但就如何书写美术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史料宜多不宜少,二是写史宜粗不宜细,再者是写史要做到多记少论。

评议人汪小洋点评黄燕的发言《里帕<图像学>的寓意资源》:对她所进行的里帕《图像学》及相关时代背景等史料的研究表示认同,但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一是要明确梳理资源的来源;二是要更多包罗(除贡布里希外)他人的看法,再就是图解中要增加提示性的描述以加强他人对图像的理解。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韩刚


评议人韩刚点评钟国胜的发言《从绘画程式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肯定了钟国胜从“程式”这一角度推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启发性,但也发现了些许不足,如文章条理性、用词的严谨性、概念模糊等问题。

评议人韩刚点评张自然的发言《北宋国子监画学罢并考论》:认为张自然避开了先前学者对宋代国子监的概括性描述,对其通过大量史料研究,为北宋国子监研究提供许多新的资料与观点表示认同,认为该报告是论从史出的代表。